SORD案例丨浙江义乌市03省道管廊综合智能巡检大升级
项目地址:浙江义乌市03省道综合管廊
验收时间:2020年8月
管廊长度:8.6公里
工程配备:4套巡检机器人、49套防火门、8套充电桩、4套变轨系统
在国家政策推动、城市管理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综合管廊在经过两批国家试点城市的建设推进下,目前已成常态化发展趋势。在综合管廊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建设成本较大,地方财政难以为继、协调难度大,管线入廊难,维护成本高等成为制约管廊发展的瓶颈。综合管廊也从早期的重点关注本体建设,转变成现在关注廊内管线的布置、空间占用、运营维护、节能减排、降本增效。
同时,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助力浙江义乌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促进义乌城市综合管廊发展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快速推进综合管廊智能化建设,实现技术落地。

▲义乌03省道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正巡检作业
本项目正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运用智能感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网络云互联、机器人等技术,构建成一套以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为目标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帮助运营者实时掌控管廊内的环境和设施运行情况信息,进行快速响应和决策,提高管廊现场安全维护能力,保障管廊的安全运行,实现管廊的智能化运营。并形成一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管廊智能运维新模式,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运营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化智能化与传统管廊巡检的完美融合,从而推动城市地下管廊在智能巡检技术上实现重大转型升级。
浙江义乌市03省道综合管廊,囊括了城市范围内的燃气、热力、电力、供水、排水、通信等管线及其附属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誉为城市“生命线”,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综合管廊的长度逐渐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庞杂,传统人工巡检成本巨大还无法满足安全运维及灾害应急工作。选择施罗德U260轨道式巡检机器人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可通过多角度高变倍高清摄像头、红外摄像头及热成像仪、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等来识别管廊环境、仪器仪表参数,并且进行24小时巡检、定位故障点及报警预防。目前管廊巡检机器人已经在诸如北京、雄安、重庆、成都、深圳等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义乌03省道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巡检作业视频
施罗德工业集团在智能巡检机器人领域已积累了10多年的丰富经验,已在国内拥有多个智能巡检机器人成功案例,为众多业内专业人士所知晓。施罗德U260轨道式巡检机器人系统主要由:智能轨道路基系统、单体机器人系统、通信系统、智能充电系统和中心控制系统组成,该系统具有响应快速、不受地理环境影响、功能完善、性能稳定等优势,能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巡检服务。
▲义乌03省道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控制中心
地理环境限制
综合管廊内部架设满各种管线,燃气、热力、电力、供水、排水、通信等管线及其附属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将全部集纳于其中,导致管廊空间变窄小不易通行。综合管廊内部还有楼梯、防火门等设置,这些都对轮式巡检要求比较高。如遇突发管廊漏水渗水、火情等,轮式巡检机器人便无法通过现场继续巡查险情事态。而拥有单独的轨道路基系统的U260挂轨式巡检机器人则不受管廊环境限制。

人工成本高
个体差异上:巡检人员的生理心理素质、责任心、工作经验、技能水平差异都会造成少巡、漏巡、错巡的可能性。不借助仪器只是简单的巡视,精确度较低。
人身安全上:长期近距离接触用电设备,特别是在恶劣气候环境下,对巡视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威胁。恶劣环境,地下渗水或有害气体出现,都可能阻止巡检人员按时到岗。
信息流失
人工采集的设备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数字化的上传,因此巡检信息的有效性应用大打折扣。
U260轨道式巡检机器人系统是施罗德工业集团以智能USR系统为核心,专门针对高速运行类的场景(如城市综合管廊、排水管道、变电站和油气输送等)设计研发的智能一体化巡检方案。
U260轨道式巡检机器人系统为适应城市地下城市综合管廊特殊繁杂空间巡检,该系统的非凡价值在于:搭建地区完善的地理数据库(GIS和DEM等);强化调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形成具有智慧化决策能力和处置能力的高时效性监控系统;提供全流程、精细化、标准化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
该系统还拥有强大的云系统,能够高速、准确、智能地数据分析和预警,同时生成巡检报告,并将数据同步上传至运营中心,为后期运维提供决策支持。

随着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的智能化发展,少人以及无人值守的综合管廊在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多。
施罗德工业集团将致力为城市提供更多完整的“地下空间解决方案”。
相关推荐